Wednesday, November 11, 2009

准提法金马仑七日专修

报到时间:2009年12月9日下午5时前

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金刚念诵准提专修

首愚和尚亲传
金刚念诵准提法专修

第一场:准提法三日专修(新山法霖学苑主办)
日期: 2009年12月4日—6日
地点:新山法霖学苑
44,jln.Cantik 4, Taman Pelangi Indah, 81800, Ulu Tiram, Johor.
报名:RM80。电话:07-8636861 传真:07-3330469
询问:王伟明012-7228985 / 蓝柏卿019-7288893

第二场:准提法一日修 (马佛总雪隆分会主办)
日期: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报到时间:早上7时30分
地点:马佛总雪隆分会(首都佛教大厦)
113,3 ¼ Miles Klang Lama, 58000 Kuala Lumpur.
报名:免收费。电话:79815595传真:03-79813857
电邮:mbaklsel@gmail.com询问:洪古017-2898381

第三场:准提法七日专修 (吉隆坡准提共修会主办)
日期: 2009年12月10日—16日
报到时间:2009年12月9日下午5时前
地点:金马仑三宝万佛寺。
Brinchang 39100 Cameron Highland Pahang.
报名:RM200(包括住宿、膳食)+ 法衣RM30
电话Tel : +603-8070 8869 传真fax: +603-8070 9066
询问: Ms. Caren Chong / 张慧敏 Email: MyZhunti@gmail.com

报名手续:1.填写报名表格交各场主办单位2.报名时请缴付报名费。
3.支票抬头请署名:NAH YEO HENG & LOH WENG SOON
4.七日专修未能全程参加的报名者,皆按全程收费,并请事先说明记录在案。
报名截止日期:每一场专修举行前2星期。

宗旨: 深入如来法性,成就大众法身慧命

专修守则:
1.敬请提前报名(金马仑七日专修未报名者请勿上山或临时参与)方便安排食宿,额满截止。
2.请穿着素色宽松衣裤,参加专修者请自备日常用品,包括保暖外套,一件盖膝大毛巾及准备足够替换的衣物、袜子(气候潮湿,请多帶),由于修法时间紧凑,尽量避免换洗衣物。
3.请按照规定日期时间报到。
4.专修期间请遵守规约,不得迟到早退,并一律禁语。

报名表格按此下载

皈依首愚上人申请表格按此下载


无上甚深妙密法——准提法门

“准提法门”的全称为“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法门”,是显密圆通成佛的心要。现在我们所修习的“无上甚深妙密法”──准提法门,亦可说是中国的密宗,简称“中密”。
过去无量无数的古佛皆修习准提法而得成就,此法与中华民族特别有缘,流传至今已逾千余年,是世纪初印度的几位金刚上师传入中土的古梵密法,其中最有名的,在佛教史上称“开元三大士”,即金刚智、善无畏与不空三藏。后来演变为中国式的“汉传密法”,再传到日本就是现在的“东密”系统。在唐朝时修学准提法或其他密法,只有宫廷或富贵人家才付得起巨额的供养,可以说是一种富贵法,一般庶民根本不太可能学到。直到明朝朝廷一度封禁密法,反而使到准提法的本尊——“准提佛母”深入民间,形成所谓“哪里有土地公庙,哪里就有准提庵”的独特现象。而历代禅宗大德见性之后,也多秘持准提法护持心性。

了凡四训与准提法
佛教有一本名著叫《了凡四训》,也就是袁了凡的家庭四训,这是袁了凡居士以他学佛的心得,告诉他儿子如何对家庭,对事业乃至对自己修身的的方法及如何得到云谷禅师指点,教他持诵“准提神咒”,日行一善,做功过格而终于改变了他的一生,完全破除了所谓“铁板神算”的宿命论断。

南公上师与准提法
首愚和尚传授的“准提法门”,乃是传承自儒、释、道诸子百家,乃至佛教大小乘的各宗各派都非常圆融通达的一代大宗师南怀瑾教授。南老遍学一切密法,与贡噶佛爷互为师生,亦师亦友。他曾在贡噶佛爷那里得到了金刚阿阇黎的灌顶,取得了金刚阿阇黎的资格,其他如红教、花教、黄教,他都循序取得阿阇黎位,是一位难得而杰出的金刚上师。南老在台湾几十年,很少传密法,唯独传授了这个“准提法门”。因密教虽有它非常殊胜的一面,但也有它流弊的一面,唯有准提法融会了襌净律密,把佛法大小乘,乃至各个宗教门户都融会贯通。所以懂得准提法门以后,就不会再有宗教门户的狭隘观念了。

准提法与金刚念诵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告诉我们:“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如何能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呢﹖太不简单了,但还是有的,准提法金刚念诵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很容易让你心气合一,能所双泯,可以让你马上立竿见影。若是你又懂得如何发音,所谓“唇齿不动”,有舌头在弹动,让“气”慢慢从丹田一股股的上来,清清楚楚的,对于身心的调和,效果就更殊胜了。金刚念诵实际上也是“四大”变化的一个总关键。
准提法门可以说是具备了见地、修证、行愿的圆满无缺、妙密法门。


首愚和尚简介
首愚和尚是国际著名禅宗大师,却以弘扬汉传准提密法广受美亚两洲信众所推崇,尤其是年来在中国密集的传法行程,追随首愚和尚足迹,跑遍大江南北的学法者络绎不绝,首愚和尚每到一处传授准提法,信众皆会不辞千里路遥,互相通报、相约与会前往修学。
首愚和尚25岁依止仁俊、广善两位长老披剃出家,法名“宏善”,法号“从智”。后得禅宗泰斗暨儒佛道通学南怀瑾先生指导,颇得入处,得南怀谨老师嘉勉,特以“首愚”为自谦之号。
师父今年僧腊39年,,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先后闭关多达22次,期间闭关专修般舟三昧多次,佛法修证理事等方面功力深厚。
1986年夏建立十方禅林峨眉寺庙,开启准提共修弘法之序幕。曾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庄严寺住持。尔后随缘弘化于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海南、四川、浙江、山东、陕西、河北、辽宁、河北等十余省会的多个县城乃至美国东西两岸以及加拿大、澳洲、印度、马来西亚、新西兰,各地相继成立准提共修会,法缘殊胜,广利有情。

Monday, September 7, 2009


准提法要 ————首愚法师

大道皆在平常中
一句准提神咒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要把它念得好就不容易了。就净土法门而言,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很纯熟,往往尽其一生的性命,甚至有人还不能完成它呢!所谓“一句佛名,万德庄严”诚良有以也。
佛门有句话说:“方便为究竟”许多修行人都好高骛远,善根利智者更喜欢谈玄说妙,不著边际。根器本是个人三世因果来的,个人多生累劫薰陶佛法,褔慧双修,根器自然较他人为利。以个人的根器而言,就有所对治,因为每个人的性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因之而异,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于每一个人的根器各异,方法不同,而方法本身即是方便。善巧方便是为了去适应自己的根器,使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故说“方便为究竟”。换言之,不懂善巧方便,就要多绕几个圈子。虽说兜圈子没有什么不好,你想多学几个法门也无可厚非,只是一个人肚子饿了,总会想办法先把肚子填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再去挑东捡西的!以这个比喻来做诠释,一句咒语就是最善巧方便了。 何以说“方便为究竟”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一句准提咒语,咒语念得成就与否,明眼人一听即能了然,不用再去看你的气象,也用不著知道你的见地。由念诵的音声即能瞭解你的程度大概到那里,而你的问题又在什么地方,所以金刚念诵念得好,必然得清净,得清凉,褔慧圆满!因为褔慧不圆满,不可能显现清净相。音声是个相,音声不清净,讲话也不俐落,这一切都需要集中福慧的。 金刚念诵念得好,别人一听必然心生欢喜,甚至会让别人感染到空灵的境界。所以金刚念诵以净土中修持的次第而言,有所谓“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一句咒语即可从持名念佛直接到达实相念佛,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念一句咒语好像很平常,可是能耐得住平常,此人的褔德智慧尽在其中矣! 凡夫太无常,起心动念,行住坐卧瞬息万变,这是凡夫境界。一个人非常平常,这人就成功了!有人问马袓道一襌师说:“何者为道﹖”禅师答:“平常心是道”,一点也不错,最高深的道理,往往都是在最平常中显现的。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会,又到那里去找“道”呢﹖“道”在那里﹖佛菩萨又在那里呢﹖纵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你有智慧去认识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学佛几十年了,都看不到佛,连个影像也没有,不是太不相应吗﹖”对佛法僧三宝的精神内涵都没认识清楚,如何现前呢﹖是你自己相应力不够,诚心不够,怪得了谁呢﹖所以一句“南无飒哆喃”也是万德庄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重重无尽的。 法门无有高下,众生根器才有利钝、一切唯心造,皆因个人的福德、智慧、因缘而有所不同!所以说,佛法非常平常,能够认识到平常,你就有道了,否则道在找你,你也在找道,相逢永无期!打坐很平常,吃饭很平常,睡觉也很平常。睡觉正好可以大休息,清净圆满,但问你是否有本事在睡觉时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下来一个姿势都不变,那你即“定在其中”因此,精进与否,不能完全从表相来衡量,大道皆在平常中哪!

心月孤悬.气吞万象
准提法所观想的心月轮,本来就是一盏明灯,这盏灯点得好,必然随时在清净法喜当中,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经常保有这盏明灯来照明自己。 南师还在台湾,逢春过年时,他老人家总会应一些道友的要求写一些春联,当时在十一楼襌堂里南师曾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 当你把心月轮观想出来时,种种境界,乃至一切妄念都会安息下来,就像《坛经》告诉我们的“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一样,此时此刻,随其心净国土净,心中清净无瑕秽,便是“月到上方诸品净”的道理所在。 至于“心持半偈万缘空”,禅宗经常向人开示:“佛法无多子”,能对佛法体会到一偈半偈便可受用无穷了。事实上,讲到“空”,我们真能悟空吗?再说,能做到真正的慈悲,那也受用不尽了。对佛法的理念而言,若是“慈悲喜舍”算是一偈,则确实能做到“慈悲”便是半偈了;对一部经典里的某一句话体会得特别深刻,这句话也将在你的身上产生效力,使你身心得到受用,所以说,“心持半偈万缘空”。 有一年我去香港,正好身体不太健康,南师也非常关心,可说是考工夫,也可说是一种加持,他对观想心月轮方面有所提示,他说:“心月孤悬,气吞万象”。诚然,能把心中那盏心月展现出来,必然可以气吞万象的。心月轮可说是整个准提法在升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关键所在,能把它点亮起来,展现出来,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了。至于如何点它,当然还得需要有些基础,从口密念咒,金刚念诵做起,念个十万,二十万遍,甚至九十万遍,乃至一百万遍,从基础上打好根基,要耐烦,要持之以恒。所以还是需要计数,口袋里经常带串念珠,每天能念个十圈,一年下来就有四,五十万遍了,两年以后,最保守的估计,应该也达到百万遍之谱了。要以这种精进之心来做加行(密宗很讲究加行的),各位不妨试试! 这么修法的加行就有了,然后观想应该就会越来越清明,整个准提法的仪轨理念也必然会越来越清晰。由局部慢慢达到整体,有了整体观念以后,慢慢的,整个准提法由升起次第到圆满次第,都能把他消化,吸收,融合为一体。如此,则你心中那盏明灯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那力量之强大,是足以把烦脑化为乌有。所以准提法的确是个无上大法,无上妙法,关键在你自己的恭敬心与精进心而已。 当然,这盏灯会随著你的心念,你的智慧有时明亮,有时(被自己的无明)熄灭,可说是时亮时晦的。或许有朝一日,当你觉得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能打成一片时,气象也就不同于寻常了。凡夫总是念念无常,在生生灭灭之中,却又是有尽的,唯有到达“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这无尽灯才会出现。进而言之,当你感受到自己那盏无尽灯已经点亮起来时,你的身心与周遭的一切人事比起从前,皆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也将是你慈悲喜舍普现的时刻了。 所以说,“无尽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它自有其实际的精神内涵境界,它是随著个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的工夫才能展现智慧的“般若灯”。每一个人修行的目的,无非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心空及第归”,而事实上,也唯有到那时刻才是真正无尽灯点燃起来的时候。

修法信念
在这里参加共修,每个人的心得都不一样,如何能够将准提法修得好,必然与对本法了解的程度深浅,和对佛法的体验及平常个人心行如何,而有所不同。所以说,准提法本身具有高深的内涵,包括见地,修证和行愿。如果在佛法这三方面不够深入,那么对准提法的契入也就无法含融周遍,修行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尤其修准提法,必须具备崇高的行愿精神,行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感应有限,因为准提法本身属于无上密法,如果心胸狭窄,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修,终究不能与诸佛性海相应。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告诉我们,修准提法的条件是先悟“毗卢法界”(一真无障碍法界),然后还要依悟修满普贤行愿海,跟华严整个普贤行愿的精神相应,才算圆满准提法的修证次第。而悟“毗卢法界”则必先见到空性,亦即般若的初步成就;禅宗古德曾告诉我们:“悟后正好起修”。经论上亦常云:“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得”。过去南师也曾训示:“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行道难”,可见修行阶梯的升进一步比一步艰难,千万不可得少为足。每一个人都想开悟,只要切实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识,或自己的根器够,看到般若金刚等诸经,自己开发本明觉性,但是要进一步行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修道行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这个道理。若是证了阿罗汉果后,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向这个世界道声“再见”,一下躲进深山里去,或进入涅槃的清净无为境界,这样能算是圆满了吗?禅宗袓师呵斥这般人骂得很高明,称之为:“担板汉”,意思是说他们好比肩上担著一块木板,视野仅有一边,只见到空的一面,看不到妙有的一面,若要证得法界重重无尽,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究竟境界,还必须要发起广大道心,回向无上菩提呢!

心气合一与金刚念诵
以上为有关修准提法应具备的基本信念。另外准提法中也有一种善巧有效的念诵法门,以前南师曾一一传授过,那就是“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要想速消业障,在生理心理上能更上一层楼,此种宝贵的方法,值得大家好好修习。为什么说金刚念诵会那么殊胜呢!所谓“金刚”是代表坚固不坏的,它能摧毁一切,等于一把犀利(澈见自性)的般若慧剑,能毫不犹豫的斩断自己贪、瞋、痴、慢、疑等烦恼。金刚念诵在“相”上说,是“意念专一”“唇齿不动”,真念得好,嘴唇和牙齿自然不动,看似没在念,而实则纯一雄浑的声气连屋顶都似乎要被震跨了,此有助于心念的澄净专一,利于观想成就。从“体”上来看,那就是心月轮的观想汇于见地上的清明空灵,转入实相无相的般若慧观,直接透入自性本源,至此,这种金刚念诵就完全不样了。 金刚念诵念得好,一点妄想都起不来,身心都在一片空灵中,但并不是说唇齿不动,就是真正的金刚念诵,那只不过是一种现象而已,否则为什么每个人念的声音都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呢﹖由此心气合一,金刚念诵,配合观想,再加上踏实的行愿,就可以凡有所求,必有所应了。

信心清净
再从“理”上说,准提法本身就是个心地法门,所谓“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佛母”即“般若”,“般若”即“心地法门”,亦即“宇宙生命之本源智慧”。我们为了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所以希望藉著学佛修行得以悟道,修道,成道和行道。襌宗告诉我们“即心即佛”,《观无量寿经》,亦讲“是心作佛”,只要大家在佛法上多听、多看、多研究、多实证,必然能够具备这种理智的信仰。修证功夫上的信仰是属于经验问题,譬如以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来修准提法,觉得身心有所转化,心能转物,世法人事上渐有进境,且更得心应手,因而对此种法门产生甚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还是依个人见地的深浅差别而有不同的效果。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事实上信心清净本身就是实相,实相无相,能见地透澈,究竟了脱,才能信心清净。清者毫无不明之处,净者远离染污;若对佛法一知半解,仅有一般宗教信仰之情,此种信心,时进时退,遇身心不适或遭挫折磨难,即很容易对佛法产生怀疑,这是信心不清净,也是见地上不透澈之故。

行愿成就
再者对佛法有“信”后,尚须有“愿”,愿心是从信心而起,信仰不够深切,愿力也必然无法广大。若修法之目的仅在求祈一己一家之世间一般褔报,很显然的是信愿不足。 昔日梁武帝以他学佛所行问达摩袓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袓曰:“无”。武帝当下愣住了。原来以有所求之心建庙布施,助人修道,仅能称之为人天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是无常的褔报,不是佛法究竟功德。真正的功德应是明心见性,能与般若相应者。虽是褔报大者,仍不离人天有漏之因,最后只能“招得来生不如意,褔报尽,还堕落”。这是说有褔报而无智慧,当生难免骄矜奢侈,道德颓败,褔报一享尽,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唯有褔报与智慧相应,成了功德,才能澈见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者,安住自性法体,不被一切生灭现象所惑。生命的现象,有生即有灭,有生有灭即有苦,如此生灭轮回不已。若能见到实相无相,生灭本妄,而起心动念均回归至自性法体,则心性清明,和光同尘,对任何顺境或逆境皆能了无碍滞。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是(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普贤十大)愿王,不相舍离”,此乃因愿与心性相应之故,而学佛欲得无所得的大成就,还须拥有此种无量无边之大法界心。另外关于行一项,行者行为,乃我人实际行履,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者,乃善恶二业之造因。愿与行本为一体,若气量狭窄,如刚才讲仅为个人健康,家庭平安,儿女成器等而有所祈求者,乃属小行;或只为求个人之解脱而修襌定,寻一僻静之处闭关修持以为得道,系属中行;大行者,如大行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处处为利众生而行;唯此大行,若无真正见地者,是无法做到的,同时也须见地明澈,方不致在所做所为上有所差失,损人损己。

准提鏡裡我相渺 \首愚法師開示

悟後起修
准提法是一個道道地地悟後起修的法門。悟什麼呢?悟毗盧法界,也就是見到我們的本性。在見地清楚以後,正好下功夫修證,正好可以解脫我們色身上的種種障礙,甚至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方面處處圓融無礙。而圓融無礙就是我們的妙用,也就是普賢菩薩的行願——華嚴法界觀。所以說,准提法門本來就具備了見地、修證與行願。
見地為上首
禪宗只接引上根機,而准提法門則三根普被。嚴格而言,它有比一般唸佛的淨土法門還特殊之處,淨土法門易入難精,唸誦的方法若是不得要領,愈念愈傷氣,同時也沒告訴你如何觀想。「觀想」是很重要的,等於告訴你要如何用心,而「用心」代表你的見地,要你自問:「理念清楚了嗎?」
見地,也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般若慧。儀軌中「從頂上觀想梵文LA字」,到最後「明點直衝頂上,散於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一步步的觀想層次非常分明,更與般若無二無別。

耳根圓通
另一方面,金剛唸誦的修證次第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修證次第,各位不要以為耳根圓通很簡單,恰恰不簡單。我們打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看看,他不同於《法華經》的「普門品」,其功夫非常紮實,譬如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種無畏(十四種耳根圓通修證次第),每一步功夫皆有其殊勝功德。
准提法門又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你能融會貫通,自會感受其無窮的妙用。

調身與調心
金剛唸誦是我們修持的一個敲門磚,敲開我們色身的障礙、敲開我們心裡的結使,很容易讓你達到心氣合一。功夫深了,必然達到能所雙亡。
金剛唸誦既是持名唸佛、又是觀想唸佛,同時也是實相唸佛。
可說把淨土、天台、華嚴、禪宗都融會貫通了。它的體就是心月輪觀,可以說它是身心兩調。提起是生起次第,放下是圓滿次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過著「無著」的生活,這才是修道人的胸襟。
修氣、修脈、修明點
在密教裡講到兩重因果,因地上有所謂「修氣、修脈、修明點」,果地上即「樂、明、無念」。金剛唸誦本身就是在修氣。一般人的氣都是急躁的、短促的,甚至是一種風相、喘相。而金剛唸誦念久了,自然慢慢調柔,唸得順暢。
氣由粗而細、由短而長,這是練氣的階段,俟氣練得差不多了,就會進入第二階段——脈相。這時候,脈相就會有比較細微的感覺。密宗所說的三脈、七輪就會一步步就呈現出來。
一般人的脈相是談不上的。因為氣沒練好,豈有脈相可言?俟脈相呈現時,兩條腿就不怎麼痛了。我們修氣的過程是酸、脹、麻、痛,到了脈相初步呈現時,自然覺得舒服而不想下座。此時,唸誦的音聲很低沉、宏亮、並且有一股陽剛之氣。
脈相的功夫純熟之後,明點便會在你身心上展現出來。明點是一種「氣發」的功夫現象,甚至覺得身心在一片琉璃光中——真正的心月輪光中。因此各位對準提法「莫以易得等閒視之」,的確是不簡單唷!馬馬虎虎修煉,進步非常有限。
樂、明、無念
上面說過,因地上修氣、修脈、修明點,果地上就呈現了樂、明、無念。樂,也是四禪八定的內涵。初禪「離生喜樂」,身心慢慢退掉了粗糙的煩躁,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喜樂:心裡是「喜」,色身是「樂」,身心兩個層次是不同的。
到了二禪,這種層次就更深了,叫「定生喜樂」;三禪時,心裡的喜悅慢慢淡化,叫「離喜妙樂」,色身真正達到了內觸妙樂的境界,這不是世間上的無慾之樂所能想像得到的,到了四禪才能「舍念清淨」。
「樂、明、無念」,雖在喜悅之中,卻是很清明的,至四禪的舍念清淨,更能達到無念,這層層的功夫非常紮實。

妙用隨心
我們唸誦准提咒,咒語也是文字兜起來的,若是能體會得到,那就是文字般若。一切從法界流出來,一切還是要還歸於法界,每一個咒語,句句都是佛的「相」「用」。所以,我們觀想佛像就是觀想佛。
「文字相也是佛的化身」,各位能相信這句話嗎?能體會它的含義嗎?我們唸著咒語,「即此用、離此用」,句句清明,都在佛的妙用中,所以我們持誦准提咒就要曉得準提佛母的妙用,並非你觀想准提佛母,她就是一尊准提佛母。你瞭解了,文字相也是無往無著的,能從此處去體會,則當下佛的體相用在你的唸咒中都具備了。
只是你觀想了准提佛母又如何呢?她與觀想一個字輪又有何不同呢?事實上,那都是我們心的妙用而已!當然,那也是我們八識田中的「相」,因為「一切唯心造」呀!皆是下手方便、敲門磚;也等於我們手上拿了一枝枴杖,這枝枴杖幫助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道,途中可以用來打草驚蛇,乃至清理一些穢垢。一切有為法皆是如此的——都在幫助你「繫心一緣」。
法門無有高下,能相應就對了,好比我們吃飯治餓病,每一道菜都沒有差別,只要能補充你的體力、讓你有精神走路就是好的。所以唸唸不著,自然無相現前;唸唸無住,自然能所雙亡,則無我的境界也自然呈現了。能以這種心念去修法,什麼法門都可以修成功。
更確切的說,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念頭做該做的事、走該走的路,就是菩提大道了,大道即在目前、即在日用中;而極樂世界亦即在你腳下,六根門頭都是道場,何須四面八方再苦苦去尋覓呢?
內空心中
心月輪觀是法報化三身成就的總關鍵,與我們的心臟有關,所以觀想八蓮花紅色無根,事實上就是心臟,但是這裡不點破,要你直接內空心中,把五臟六腑都觀空掉。
經常如此觀想,心火溫潤,則火生土、脾胃自然慢慢健全,吸收消化就好;土生金,肺活量增強,肺臟健全;金生水,腎臟功能也隨著健全;水生木,引發肝功能更加改善,可濾毒清血、減輕心臟負荷,可見准提法修得好,即與中醫所稱「五行相生」的道理不謀而合。
一個人脾氣暴躁,心臟的負荷必然很大,因而也造成了火克金。換言之,亦即上述相生道理逆向。所以說,這准提法的確是個無法密法。我個人事務繁忙,南北奔波,很少唸咒,但是我的金剛誦不斷在進步,什麼道理呢?因為我經常做心月輪觀,而且從不間歇。

轉業捷徑
心月輪觀本身是金剛唸誦的體,金剛即般若,即「空、無相、無我」,而法是無相的,與空相應了,金剛唸誦的功力自然增強,所以過去只要聽南師的金剛唸誦就會感受到一股極其強大的加持力量。
根據佛經記載,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有他自己的咒語。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裡面,非常強調咒語,這是我們凡夫消除業障的一條絕佳捷徑。咒語有稱陀羅尼,亦稱總持,即總持你的身心、融化你身心的一個方法,咒語不可思議,尤其可以普應群機。
了心之道
《八大人覺經》有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跪」,我們的生命何其脆弱!如何使自己堅強起來呢?又如何找一個真正生命的皈依處呢?《金剛經》曰:「人生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見到本性,人生空走一趟,對自己的生命等於交白捲了。所以如何「了心」是非常重要的。「了心」等於把自己的生命持續下去,否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功名利祿有如過眼雲煙,那靠得住呢?一口氣不來,什麼都不屬於你的了。
願力與業力
那麼,究竟有什麼東西最真實?什麼東西帶得走呢?「普賢行願」告訴我們:「唯有願力帶得走」。功夫修得再好,一口氣不來,功夫也沒有了,唯有願力帶得走,而堅固願力也是靠你平常的修為來的,乃至諸佛菩薩生生世世入世度化眾生也是依願而來的。
凡夫的境界是「千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個人沒有大目標,沒有大方向,目光如豆,只看到眼前,平常的習氣隨著貪嗔痴慢疑而轉,這些都是業力。
願力是「空、無相、無我」的,貫穿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唯有它才是你生命的根本,所以要從此處去把握、去體會。
人生告一段落,重新再來的時候又是糊裡糊塗了:小時候幼稚、無知,乏力挑擔大梁;到了青少年,年輕氣盛,只知為名為利而拚命賣力;年老時,又對世間充滿懷念、對未來只有徒嘆感傷。所以唯有發願生生世世再來學佛修法,利益一切眾生,種下菩提種,才不會迷失,才會一聽佛法馬上相應,這便是有修與無修的差別所在;在座各位若有尚未發願的宜趕快發願哦!

落實根本
不論我們修那個法,最重要的還是離不開「根本」兩個字,換言之,就是要把「根本」落實到現實的層面去。
佛陀在《金剛經》裡表現了一個本分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四十九年的說法中照樣要吃飯、穿衣、托缽、洗足、敷坐、打坐。而事實上,任何修行人,誰也離不開這個生活圈的。如果脫離了這生活層面,「道」又到那裡去找呢?
很多人往往都舍本逐末,譬如修淨土法門的人,標榜一心唸佛即可往生淨土,但是儘管唸佛,還是需要兼顧到現實的家庭與事業的。就以出家而言,你照樣要生活,如果抓得太緊,勢必使你路越走越窄。而在家呢?那更有必要把父母、家人安頓好再談修行了。
人成即佛成
修行的目的,無非在完成各個條件,條件具足了,往生淨土又何懼不能?「福德智慧資糧準備妥善了嗎?」這才識該擔心的,若是捨本逐末,好高騖遠,豈不離道更遠了?佛陀告訴我們的總是那麼平實而確切,並不是高不可攀。太虛大師就把佛化的人生詮釋得更徹底了,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確,修道脫離現實,又到那裡去找極樂世界呢?
對治昏沉
通常打坐,不是掉舉就是昏沉。昏沉有疲勞的昏沉與散亂的昏沉。一個人沒有鬥志,沒有進取心,就會有這種現象;吃太飽也容易昏沉。餓了覺得四肢無力,同樣會落於昏沉。
而掉舉呢?就是散亂,心神不安寧。散亂久了也就造成昏沉了,昏沉久了也會掉舉。這二者是一般人打坐時極難克服的。所以太疲勞就要休息,俟精神飽滿了再打坐。勉強硬熬都在昏沉散亂中,永遠上不了路。
此外,如佛堂空氣太悶也容易昏沉,所以空氣調節也很重要,昏沉與掉舉要自己想辦法去對治。昏沉太厲害了。可用寶瓶氣——閉氣來對治,把兩個鼻孔憋住。
經行不可少
「經行」在修持的過程中,佔著非常大的比重。在經行當中同時唸佛、觀想、跑香。跑香就是快步走,可以對治昏沉。各位若有機會閉關,經行必不可少,它是一種身心雙調的好方法。
就閉般舟關而言,對通暢氣脈方面,非常有助益。我們知道,命門在兩腿之間,兩條腿不斷的行走,就會產生摩擦,導致一股氣上來。兩腳與雙手和密宗所說的三脈、七輪皆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經常走路跑香、盤腿、在這動靜之間,對功夫方面當然是輾轉增上的。奉勸各位在吃過飯後最好走一段路,這樣對身體是絕對有好處的,身體健康,道業才能精進。
百千三昧
修持准提法門,必須對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有所認識。只要理念清楚了,生起次第當下就是圓滿次第,並母須再等到「明點直衝頂上,渾入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應該從這方面去體會。則當下身口意相應,即已經渾入虛空中了,所謂「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這才是真正准提法的精神所在。其他儀軌都只有方便安立、給我們一個軌道,讓我們有脈絡可以依循,等於提醒我們如何「觀心」罷了。
按照上述這個步驟修持下去,乃至把它運用純熟了,才能達到前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互相呼應,整個准提法儀軌融會貫通。如果進一步能把這精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修行中,辦事時得辦事定;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在定中,乃至各種境界皆能入定,這便是所謂的「百千三昧」了。
入眾無礙
換言之,能把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融會貫通,由理無礙、事無礙,至理事無礙,甚至事事無礙,這時,就是「百千三昧」現前了;也就是大解脫境界了。此乃一個大修行人的根本解脫。這時候才有資格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否則,憑什麼談這些呢?處處有罣礙,還談出世的精神,豈非自欺欺人啦!?
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一般人稍遇風吹草動,習性馬上爆發,煩惱就來了,所謂「動輒得咎」,處處有罣礙,不是事事無礙。所以說,必須「萬德莊嚴」,於百千三昧之中「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入眾無礙,對人對事都是平等心、毫無成見,這才是事事無礙的解脫境界。如果還有人我是非,那是連小乘都不如了,還談什麼大乘呢?小乘克己淡薄、習氣已經軟化多了,不再那麼剛強,具有一些般若智慧了。
總而言之,准提法門是一個大般若法門,但並非把大般若分成兩半,一半生起次第,一半圓滿次第,倘若如此,那還在二分法中,不究竟的。佛法是不二法門,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理事不二,是非不二、善惡不二、一切都超越了對立、超越了矛盾。